历史回顾

    国际经济贸易系前身是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1985年在世界经济专业基础上成立了国际经济系,1995年天津外贸学院外贸经济系并入后改建为国际经济贸易系,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回顾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发展历史,它大体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世界经济专业酝酿与准备阶段(20世纪60年代——1974年)

    20世纪60年代初,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利用当时的师资条件,计划在政治经济学系新建一个世界经济专业,以弥补南开经济学科在世界经济领域之空白。为此,首先筹建了一个世界经济专业课程筹备组;在此基础上经济系领导将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及具有外语专长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世界经济教研室附设在政治经济学系中。当时,由于南开大学在国内高校是较早创建世界经济专业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准备开设的世界经济教学体系选择以国别经济教学研究为特色,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资本主义国家统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学说史、世界经济专题以及美国经济、日本经济、西欧经济、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英语基础知识、专业英语、英语文献选读等。

    截至1974年,世界经济专业创始阶段筹备工作基本任务已告完成。其标志为:思想准备、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均已就绪,只待招收世界经济专业新生。

    二、国际经济系筹备与创建阶段(1975年——1985年)

    国际经济贸易系是循着“政治经济学系世界经济教研室——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贸易系”这样一条路径创建起来的。建系前的十年,许多资深教授专家辛勤的付出,使得南开大学建立国际经济系的基础坚实稳定,也为日后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建成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国际经济系的筹备

    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开大学率先在本校政治经济学系设立的世界经济教研室,在著名教授王赣愚、陶继侃、杨敬年、易梦虹、孟宪扬等先生指导和直接参与下,经过认真努力,逐步完善了世界经济教学与科研体系。历经几年的补充、充实、修改、完善,最后由陶继侃教授统撰和主编(之一),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的《世界经济概论》正式完成。这是国内最先出版的第一部高质量的世界经济教材,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的教材二等奖、天津市教委的教材一等奖,被全国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作为必读参考书。《世界经济概论》自1984年6月正式出版和发行,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世界经济教研室的师资队伍,随着世界经济专业的日益成熟也在迅速发展壮大。截止到国际经济系创建前,已经达到近20余人。这时的世界经济教研室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涉外经济管理干部、研究人员,而且曾经为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就“发展与联合国及附属机构以及欧盟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阐释我国对外经济政策,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咨询建议。另外,当时一些重要的国外经济学研究成果也是通过该教研室编译并介绍到我国各学术单位和相关组织机构的。

    1975年首届世界经济专业新生入学,是国际经济贸易系创建中的重要标志。虽然初始招生仅20名学生,但毕竟从无到有,迈出了创系筹备工作的第一步。尔后,1978年又开始招收恢复高考后的世界经济专业第二批学生;1980年世界经济专业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正式招生,至国际经济系建立时,世界经济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近200余人。世界经济专业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已经打下了创系的坚实基础,每年毕业的世界经济专业学生,不断走向国家重要领导机关(包括外交部、外经贸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家计委、各专业进出口总公司等)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重要部门。每年毕业生源供不应求。世界经济专业在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高级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至此,建系的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一批又一批世界经济专业的学生;一支健全的师资队伍;一套经过不断改革、完善的系列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自成体系。

    2、创建国际经济系

    在不断的教学科研探索中,当时的国际经济系筹备领导小组成员认识到,要培养出合格的世界经济方面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以及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源,还必须开设所必需的课程,建立一套培养世界经济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虽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但在指导思想上创建者从筹建国际经济系伊始即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从师资的选择和培养入手,尽快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为此,除了加强和提高原有课程(如世界经济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专业英语、国别经济等)的教学内容和质量外,又相继增加了许多新课,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西方会计、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数学等,还增加了部分选修课,使得计划中的课程体系逐渐成熟与完善起来,并力求使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时的国际经济系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届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质量好,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还建立和充实了师资队伍,这样就为以后的扩大招生,为1985年正式建系、为开展国内外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为使世界经济专业能够办出特色,成为一个亮点学科和新的增长点,1984年夏天,在时任南开大学校长藤维藻的支持下,经济学院和经济系决定正式筹建国际经济系,并为此成立了筹备组。时任经济系副主任的薛敬孝担任筹备组组长,王继祖和张强为筹备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985年1月10日南开大学正式批文成立国际经济系,由薛敬孝任系主任,并陆续任命陈钺为副主任,张鸿年为党总支书记。至此,南开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立“国际经济系”的高等院校。

    三、蓬勃发展的国际经济系(1986年——1993年)

    国际经济系成立后,在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了许多开创性的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经济系首任两届的系主任薛敬孝教授,在他的带领下,全系各个方面都做了富有创新意识且卓有成效的探索,经过不懈的努力,国际经济系稳步发展、不断完善,在学生规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组织工作、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狠抓教学质量

    原世界经济专业在教学中偏理论、偏国别,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对较大,目的主要是培养理论型人才。国际经济系成立后,明确了自己的定位,逐步脱离了原来的发展模式,对课程方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既重视基础理论,同时也强调实务操作。课程的设置除原有的理论课程外,还增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经济法等应用型课程。这使得学生既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掌握毕业后服务于社会的本领。这时的教学体系中强化了西方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数学和英语等工具性课程。在当时经费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系专门聘请高水平的英语和数学教师任教。如当时我们连续聘请了Vicky Rozdy等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新加坡的高水平外教,和南开大学数学系最富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强化英语和数学课程。80年代给本科生聘请外教和强化学生数学课程这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都是非常少见的。我们开设的英语课程不仅有基础英语,还开设了听力和写作课程,每周达到8学时。学生英语、数学能力迅速提高,便利了与国际接轨和与国外的交流。而且数学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强化也使得一些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为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开始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CET-4和CET-6),国际经济系连续多年一次通过率高达100%,优秀率也高达80%以上,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从而使得国际经济系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名声大振,令校内师生和国内同行刮目相看。

    2、强化社科研究

    国际经济系成立后,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师发表学术文章、出版学术著作、参加国际和国内的学术讨论会。经过不懈的钻研和努力,系内教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受到全国和天津市的表彰和奖励,得到了社会认可。其中,在1985年天津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薛敬孝撰写的“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一文和陶继侃、易梦虹、张士元、姜春明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一书荣获一等奖;易梦虹、许国云的“论货币发展史的新阶段——黄金的货币使命的终结”一文荣获二等奖;陈钺、刘当扬的“论天津港口工业区的开发”一文荣获三等奖。1987年,薛敬孝的“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一文获第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在天津市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薛敬孝撰写的“中间性危机和短期波动”一文和孟宪杨撰写的“浅析西德马克的对外汇率”一文荣获二等奖;姜春明撰写的“日本的产业结构变化与技术革新”一文和唐维霞、陈钺的《跨国公司》一书荣获三等奖。1988年由陶继侃、易梦虹、张士元、姜春明主编的《世界经济概论》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988年12月薛敬孝教授与四位学生戈晓宇、衣维明、高乐咏和吴亦力撰写的“中国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战略构想”,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单位受中共中央委托组织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所采纳并获“论文入选奖”。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优异表现,薛敬孝教授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9年天津市委和市政府授予他“天津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同期,多位教师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红旗手”、“天津市教书育人模范教师”等称号。

    在此阶段,国际经济系还建立了两个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科研中心:

    (1)大洋洲研究中心。对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是南开大学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内经济学界占有相当的地位。1964年,根据国家关于加强我国对世界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的精神,政府有关部门对高等学校开展世界经济研究的地域范围做出具体部署,南开大学承担了开展大洋洲问题研究的任务,并且成立了大洋洲研究室。1979年,南开大学着手恢复关于大洋洲的研究工作。1980年,在国内一些知名学者的呼应和支持下,为了将全国从事大洋洲问题的研究工作者组织起来,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决定成立中国大洋洲经济研究会,并将研究会的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的大洋洲研究中心(前身是大洋洲研究室)。秘书处除组织举办中国大洋洲经济研究会的学术年会外,还编印《大洋洲研究通讯》供有关学术单位参考,以促进学术信息的交流。

    这个研究会的工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助和支持。研究会的成立也受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关部门的关注。澳中理事会主席访问了研究会,并邀请研究会的负责人殷汝祥教授赴澳大利亚进行学术访问。1992年,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访问南开,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成果多次肯定。在澳中理事会和澳大利亚使馆的支持和帮助下,同年12月,在原大洋洲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是殷汝祥教授。 

    中心的工作受到澳大利亚方面的重视和好评,殷汝祥教授应邀曾多次访问澳大利亚。澳方也数次来访南开大学,先后参观和访问过南开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澳方人士包括: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副总理布赖恩·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约翰·克劳福德爵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副校长哈里斯教授、墨尔本理工大学副校长戴维·维尔莫斯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布赖恩·布罗根教授、阿得雷德大学华安德教授、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费思棻、雷涛乐、邓安佑、郜若素、石励等,文化参赞梅卓琳、博贝特、康丹等,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龙约翰、编辑陆杨等。1996年,中心主持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东北亚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成立于1992年11月,中心主任是陈钺教授。这是一个联系校内外有关研究东北亚和环黄渤海地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有关东北亚和环黄渤海地区学术研究的信息交流,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学术讲演和进行人员的交流,推动这一领域的课题研究项目,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究中心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对东北亚合作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多次主持召开各项学术会议,为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1994年7月,经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陈钺教授等发起,在天津召开了“东亚经济发展与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来自中、日、韩三国的90多名学者,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香港经济导报》对此评论认为,“环黄渤海经济区已结束构想阶段,开始朝实际运作方向进行。”

    1996年1月,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与日本北九州大学产业社会研究所、韩国仁川大学产业研究所联合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三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1997年3月,仁川大学产业研究所派出金孝律教授到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访问,共同商讨中韩纺织品贸易的研究课题。

    1997年9月,由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参与发起和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东亚(环黄渤海)城市物流、人流专题研讨会”在天津市正式召开,中、日、韩三国九个城市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26篇。会议对环黄渤海区域的物流、人流、公务员研修提出了富有建议性的建议,出版了论文集《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新起点》。2001年3月27日—4月5日陈钺等教授赴韩国参加由汉城国土研究院主办的“关于建立环渤海自由贸易区”的(中、日、韩三国学者参加的)国际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大洋洲研究中心和东北亚研究中心的蓬勃发展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问题研究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后备力量。

    3、注重师资培养

    国际经济系成立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我系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业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特约教授,经常进行学术交流。系里不但拥有许多资深的老教授而且非常重视后备师资力量的培养。为此,国际经济系积极鼓励年青教师留校任教,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例如选送优秀的年轻教师出国深造,有才华的青年教师会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许多年青教师经过努力奋斗后在未来的发展中都先后成为了国际经济系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如佟家栋教授1992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4和1996年分别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论文三等奖两项;1998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李坤望教授1999年曾获得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获得第七届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研究类>一等奖;以及天津市第二届“杰出青年人才奖”、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和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二等奖(1998)等奖励。高乐咏教授被评为天津市教学楷模,他所撰写的《论地区一体化和公司一体化》获得1996年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一等奖。

    4、开展对外服务与交流

    1985年挂牌后的国际经济系,面临着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艰巨任务,自立门户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寻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为了更贴近社会,服务社会,我系走出校门举办若干长、短期干部培训班,接手了若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并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例如,1985年和1987年国际经济系曾两次聘请耶鲁大学的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Ranis)教授主讲发展经济学,其中第二次是受教育部委托由国际经济系负责组织的“暑期发展经济学讲习班”,由拉尼斯教授主讲,林毅夫作翻译,主要为之后教育部在上海开会确定经济学核心课程作准备。自1987年开始,国际经济系还承办了世界银行的一个30万美元贷款项目,面向全国开设国际经济理论师资培训班,一共举办了四期,每期培训30人左右,为全国一百多名教师举行了国际经济理论在职培训。期间聘请了美国的里辰斯坦、张文春等多名教授来华任教。另外,国际经济系曾聘请美国西佐治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西格弗雷德·格·卡斯塔(Siegfried G. Karsten)以及日本一桥大学的藤野正三郎和南亮进等多名教授前来讲学。同时每年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听力、口语和写作课程。在引进校外以及国外的经济学家到我校交流的同时,国际经济系还先后派出了近十名教师到国外访问和进修。对外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既开拓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对他们业务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又扩大了我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不断成长壮大的国际经济贸易系(1994年——2000年)

    经历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国际经济系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并在不断地壮大完善自我。天津外贸学院的并入为国际经济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经济系以此为契机,在整体体制、机构、教学层次等逐渐理顺的条件下,深化各个方面的改革,注重教、学、研相互贯通、互相促进,强调内外兼顾、协调发展。

    1、天津外贸学院并入—— 壮大整体实力

    1994年4月,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安排,天津外贸学院将并入南开大学。由此南开大学开始了酝酿并入事宜。当时天津外贸学院是隶属于外经贸部的一所部属院校,并入南开大学需要捋顺各方面的关系,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工作,1994年底,天津对外贸易学院正式并入南开大学。1995年4月,原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外贸经济系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合并,正式组建成立了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在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捋顺学科,在滕维藻先生的建议下,由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尔森教授和时任系主任张强教授等负责筹建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将国际经济贸易系和国际经济研究所内从事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教师,以建立的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整建制并入南开大学法学系。国际经济贸易系由佟家栋教授代理系主任,至1996年学校正式任命佟家栋教授为国际经济贸易系系主任。外贸学院的并入使南开在原有学科队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力量,特别是充实了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人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国际经济贸易系将南开大学严谨的治学传统和现代学科发展优势与原天津对外贸易学院的务实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并以此奠定了国际经济贸易系在世纪之交再创辉煌的良好发展前景。

     2、深化改革 —— 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际经济贸易系按照“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企业、面向政府,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改革:其特色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其二、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其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国际经济贸易系的教学方法已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改革,国际经济贸易系培养出的毕业生的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量去往国家及地方外经贸部门、金融部门的国际业务部、三资企业与外资银行、政策研究部门。即使在高教学生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国际经济贸易系学生在企业和国家面试或考试中,都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每年系里还推荐一些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学习,在美国的名牌大学多有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学子。为报答我系的培育之恩,他们还发起建立了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奖学金,奖励本系最优秀的学生。现在,国际经济贸易系的教师经常自豪地说,国经贸系的学子遍天下。

    3、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

    国际经济贸易系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本着积极参与对中国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与咨询的态度,国际经济贸易系长期以来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政府,面向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思路,使国际经济贸易系的科学研究,能够紧跟本学科世界前沿的学术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关于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在政府提出的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在涉外企业经营决策的咨询中,占有一席之地。国际经济贸易系围绕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开放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国际贸易的政策理论与实践开展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学科建设。独立建系之初,当时的国际经济系只设国际经济本科专业,90年代后相继增设了国际贸易和贸易经济本科专业。90年代后期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并按照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要求,取消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在这个阶段,国际经济贸易系专业设置工作基本稳定,教学层次十分齐全。在长期保持本科教育高质量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三个学科均为硕士点专业和博士点专业,属于学科专业完整的高等教育单位。同时,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十分成熟的学科。世界经济学科作为国际经济贸易系的支柱学科,早在1988年就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本时期经过继续努力,特别是教育部“211”工程的支持,世界经济学科综合实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国际经济贸易系的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1991年在国际经济贸易系开始筹备设立国际贸易专业,1993年国际贸易专业开始招生,招生人数为30人。同年南开大学获得国际贸易硕士招生权,自1994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6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技术贸易人才的需要,南开大学开始招收国际技术贸易专业方向的本科生30名。1997年,教育部对本科目录进行调整,将国际经济(世界经济)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点专业名称由原来的国际贸易改为国际贸易学。1998年南开大学的国际贸易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点,它是当时教育部所属综合院校中第一个独立以二级学科申请下来的博士点,并从1999年开始独立招收国际贸易博士生,导师是佟家栋教授。当时的国际贸易专业共有8名硕士生导师,专业培养方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管理、中国对外贸易等。

    国际贸易学科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为自己的学科发展定位。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兄弟院校的发展,他们将南开大学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领域定位于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特别是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区域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以及国际贸易管理研究五个方面。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特别重视国际贸易前沿理论和问题的研究。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证、国际贸易增长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南开的特色。在全国学科网上评估中,南开大学居全国第二位。

    (2)科研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国际经济贸易系在科研领域的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建立了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对欧洲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应农业部门的需要,我校承担了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研究课题;1979年中国欧洲学会正式成立,南开大学成为其创始成员之一;1984年,中国欧共体学会成立,国际经济系已故著名欧洲问题研究专家易梦虹先生担任了学会的常务理事;在学校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于次年在原来的国际经济系(现为国际经济贸易系)设立了欧洲资料中心,每年从欧共体得到相当于1万欧洲货币单位的免费研究资料 ,此举为进一步开展我校欧洲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目前,国际经济贸易系已在本科教学中设立了相关课程,并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设立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是在校主管学科副校长领导下的实体性研究机构。该中心主要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系、社会学系、历史系、管理学系等单位,是一个开放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心。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等领域的全面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欧洲经济、管理、法律、环境规划、教育和语言等问题的研究,逐步将中心建设成多学科、全方位研究欧洲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基地。

    4、对外交流日益广泛

    建系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国际经济贸易系不断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增强研究能力,加强横向协调功能,进行有效的学术积累和创新,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通过扩大专职、兼职研究队伍,在教研室和研究中心稳定的组织架构下积蓄研究经验,扩大研究领域,多出优秀成果。为了长期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培养计划,以新学术增长点培育为主,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培养多学科交叉、科研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个时期,国际经济贸易系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国际多所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多次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邀请过该领域国际上著名的学者,如罗伯特·鲍德温等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到我系访问、讲学,共同讨论学术问题。同时,也派出数十人次本系教师到国外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


    五、新世纪开拓进取中的国际经济贸易系(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已步入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国际经济贸易系积极推进改革,不断开拓进取,在新的世纪中展现出新的面貌。

    1、科研成果丰硕

    在新世纪的历史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系本着积极参与对中国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与咨询的态度,进一步拓宽了“面向世界,面向政府,面向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思路,紧跟世界前沿的学术水平,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开放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等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我系共完成包括国家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3项;发表于国内外及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约600余篇,其中在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如,《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Statistics》等发表论文45篇,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91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编写教材30余部;被国家部委采纳的政策咨询报告30余篇;获奖成果达119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59项。这些成果中包括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经济学)、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霍英东教育基金奖以及天津市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在21世纪初,为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一个紧跟时代形势的研究中心——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在南开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下于2001年12月正式成立。中心的目标是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研究的基地、政府决策的智囊、企业决策的中心、南开大学学科建设中增强社会联系的纽带。南开大学的WTO研究中心拥有一批由国际贸易学科、世界经济学科、国际经济法学科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队伍,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他们积累了多年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决策的经验,与各级政府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使该中心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聘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作为兼职研究员,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关政府和企业的要求方面进行政策咨询和研究。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聘请当时天津市副市长、波士顿大学石头城学院名誉博士王述祖先生为中心主任,佟家栋教授为执行主任。此外,我们还紧密配合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需求,分别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企业损害调查局、商务部、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等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合作或承担若干研究项目。

    2、教学成果卓著

    在教学方面,国际贸易系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学科带头人佟家栋教授被评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多名教师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教学楷模、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南开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个系级教学单位同时拥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实属罕见。同时,《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分别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等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以来,根据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南开大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科的优势和生源素质高的良好条件,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与完善,在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工具、方法,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外语水平,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为高层次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素养,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实务操作和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了解主要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具有掌握应用WTO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有较高的营销、人际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的高级国际商务人才。

    在新的培养计划里,我们确定了以世界经济专业理论内容和以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主导的理论经济学、与国际贸易专业政策研究和实务型课程为基础的应用经济学有效结合的新的教学体系,在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协调委员会主持的多次专业发展讨论中,得到各高校的广泛认可,成为许多高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参考。   

    目前,国际经济贸易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大致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研究类课程与实务应用类课程并重的专业必修课,即包括中级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等;二是在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院公共课程和中级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数量经济分析、投资学、发展经济学、博弈论与经济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各国经济与贸易政策、美国经济、经济学说史等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技能类课程;三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为总括性课程,结合社会需要,形成由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国际商法、国际物流、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营销学、WTO规则与案例、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税收、公司理财、财务分析、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函电、英语口语与写作、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等课程组成的实务类课程体系。

    在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进入21世纪,本专业教学团队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更新和整合。我们的基本思路是: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理顺课程学习顺序,协调各门课程内容,取消比较陈旧的课程,重新规划每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并把最新的相关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在2003年-2004年间,我们要求全系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针对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全系范围内逐一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一是将原来内容有重复的相关课程主讲教师之间进行了协调,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二是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明确了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使各门课程的教学顺序更加合理;三是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体系中其他任课教师的意见,各门课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拓展,更多地吸收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社会有需求的内容和本学科领域内的一些前沿成果。此外,在讨论中,我们也对现实使用中的教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化的设计与改进。

    在此期间,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支持下,建成了国际贸易教学实验室,目前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已经开设,并将不断增加,逐步覆盖所有的贸易实务课程。由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伯伟教授主持的“南开大学经济试验教学中心”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我们还系统地组织和安排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工作,利用天津是重要港口的地理区位,我们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天津港、保税区、物流仓库等,并在山东、河北、内蒙和深圳等建立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了实际部门富有经验的兼职导师对本科生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加以指导,既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教学效果,又增强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2007年,在全国第三届高校模拟商务谈判邀请赛中,我系选手战胜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众多选手,成功荣获冠军。此外,在网络教学方面,我们完成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的网络课程建设,并将进一步推动其他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我们分别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举办了国际经济夏令营,从全国30多所985院校中选拔优秀的学子加盟南开,并探索硕博连读的途径,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并在原有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科学硕士、博士专业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基础上,于2011年开始招收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3、师资队伍逐渐年轻化国际化

    国际经济贸易系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批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国际经济贸易系不仅在国内高校同类专业中最早成立,随着2007年国际贸易学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我们也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教学单位。国际经济贸易系下设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两个教研室,是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支撑单位。(在此期间,于2002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国际经济贸易系曾增设财政学本科专业,2006年该专业独立成财政学系)。现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水平和发展潜力上一直位居全国各综合性院校前列,一贯以严于治学、严于管理为办学原则。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心志高远、道德高尚、基础扎实、学有所长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以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埋头苦干、精益求精而闻名于国内。

    国际经济贸易系在2008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在教学团队设置方面,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学团队总体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教师年龄分布结构适中,能够较好胜任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需要。我们注重对现有团队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师充实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学团队。通过各种国际教学交流项目,我们团队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够接受本团队带头人和老教师的传、帮、带,还能够近距离考察和学习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成果。

    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引进了多名优秀的经济学博士充实教师队伍,本系的中青年教师分别派往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哈佛商学院、坦普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西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伯明翰大学、约克大学、爱丁堡大学;日本的一桥大学、立教大学、国学院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外和港澳地区高校做访问学者,使我们的教学团队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我们还与许多国内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企业界杰出人才保持着长期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他们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世界经济问题专家、博士生导师杜厚文教授;中国驻WTO秘书处大使、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孙振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兼任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贡华章;对外经济贸易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司长何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调查专员尚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毅夫;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教授博导裘元伦;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洛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王琴华;美国UC Denver教授杨坚;澳门大学教授杨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司长易小准;深圳市WTO事务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张金生;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Ronald Jones;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海闻;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黄鸿;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博导张二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桂军;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建忠;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教授侯维忠;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副教授王艳玲;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Robert Elliot;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教授David Greenaway; 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商学院教授M. Shandiz;;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姚树洁;牛津大学教授Peter Neary;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院长鞠建东;日本神户大学经济系教授赵来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宋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余淼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hn Ries;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副教授刘润娟;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徐熠等。在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我系的兼职教授,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交流关系,经常来访进行学术讲座与讲学。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国际经济贸易系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高、年轻化和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拥有教授10名,副教授12名,讲师1名,其中21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共有17名。这批教师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新、具有很强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尤为突出,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课程规划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些年轻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在教学科研领域获得较高的荣誉与评价,有的年轻教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的资助。有的教师分别获得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和南开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还有的年轻教授获得南开大学教学名师和高端人才岗位“英才教授”科研资助的荣誉。

    4、国际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国际经济贸易系历来具有重视国际学术交流的好传统。为适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我系除了坚持双周学术讨论会,邀请国内外高校同行专家学者和本系教师、博士研究生就国内外经济学焦点问题进行切磋研讨外,还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向纵深发展,不仅创造条件促进本系学者到国外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并在国外发表论文。还积极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出席研讨活动,并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欧盟、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术机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多次组织国际学术研讨活动,邀请其来校访问、讲学,共同讨论学术问题。特别是我系连续举办了五届“贸易与发展国际会议”在国内同行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我系举办的第一届“贸易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在南开大学召开,此后,2008年举办了“全国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08年国际贸易发展论坛”,于2009年举办了第二届“后危机时代的贸易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12年举办了“贸易与发展暨IEFS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举办了“调整中的全球经济与贸易国际研讨会”;2015年举办了“新常态下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五届“贸易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如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Ronald W. Jones、英国牛津大学Peter Neary、诺丁汉大学David.Greenaway、日本一桥大学清水啓典教授等,以及来自于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专家学者。近年来,这些分别来自于国内外同行的著名专家学者和南开之间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国际经济贸易系凭借着广泛的国内外影响,与欧、美、澳、日等国际多所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不断汲取世界先进理论和实践的营养,使该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坚实的科研基础以及独特的专业优势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内充分发挥出来。我系高乐咏教授就在2009年被教育部派往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任教育事务官员,在更高的国际舞台上探索高等教育与社会互补互动的全新交往模式,这将为国际经济贸易系拓展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日趋频繁。面对新的背景与要求,国家明确不仅我国的教育力量要走出国门,而且要允许境外的教育力量参与到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去。为充分利用科研资源,面向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新任务,适应新形势,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无疑是国际经济贸易系长期发展、交流、积极创新的又一催化剂。作为南开大学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国际经济贸易系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工作,如我们在较长时间内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保持着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先后举办了“广西——南开大学WTO高级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将广西壮族自治区40余名的处级以上干部和200余名本科毕业学生送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近年来,国际经济贸易系正在对外打开一个个窗口,和美国、英国、澳洲等一些国家的高校保持着一定的合作关系,不断地在国内外合作中展示着该系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结束语

    在国际经济贸易系30年辉煌的发展历程中,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国际经济系1985年建立,时任系主任薛敬孝教授(1985—1991)、系书记张鸿年老师(1985—1988)。尔后系主任历经陈钺教授(1991—1994) 、张强教授(1994—1995)、佟家栋教授(1996—2004)、李坤望教授(2004—2007)、高乐咏教授(2007—2009)张伯伟教授(2009—2012)、周申教授(2013—)。系书记历经施恭钦老师(1988—1994)、张秀珍教授(1994—1998)、刘重力教授(1998—2012)、胡昭玲教授(2013— )的共同努力,将党政工作的重点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国际经济贸易系历任党政领导班子都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他们针对高校党的工作的特点、党的工作对象的特征和新时期党的各项中心工作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扬团队精神、提高整体凝聚力,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开展各项活动,使全系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生机勃勃的工作状态与精神风貌。为此,国际经济系曾分别在1987年和1989年获得天津市市级文明单位称号;1998年获得南开大学校级先进党组织称号;在200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国际经济贸易系党支部分别被天津市委、教卫工委、南开大学授予优秀基层党支部的称号;2003年获得南开大学优秀党支部称号;2004年获得南开大学先进党组织称号;2010年获得南开大学先进党组织称号;2011年获得市委教卫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教工先锋号”称号;2014年获得南开大学“创最佳党日”活动一等奖。

    国际经济贸易系党政领导班子,传承了历届领导班子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紧密配合、团结协作,紧紧结合系内教学科研工作,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愉悦的生活氛围入手,为全系教师振奋精神、团结协作,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党政班子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是我们系长期以来坚持的好传统,每星期一上午党政联席碰头会长期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研究,共同决策制定,尔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完成。每星期要做的工作,和有关系内发展的重要问题均集体讨论决定。如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调整、科研工作的计划安排、行政管理工作的讨论与布置、以及日常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有关系内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都是进行多次的讨论与研究,然后分工落实的。使得系里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健康稳定进行推进。 

    我们的体会是:在一个以教学科研工作为主的单位中,党政工作的关系就如同搭台与唱戏,也就是说由思想政治工作搭台,教学科研唱戏。思想政治工作没做好,教师缺乏凝聚力,这个台没有搭好,教学科研很难上水平。教师有了凝聚力,才能形成一个全面展示教学科研成果的大舞台。这里领导班子的团结,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的团结又是关键。团结是事业发展的保证,主要领导之间相互理解、互相配合形成共识,领导班子就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团结局面的保持,还要求领导者要出以公心、不徇私情,几年来,我们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系内重大问题、有关系里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实行公开。系务管理及教学科研安排都是通过制度来监督执行,系党政领导和教职工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这是我们党政领导日常抓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严格的制度,同时有自觉遵守制度的领导和教师,这本身就具有了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保证了系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不断加强全系教工的团结凝聚力。增强全系教工的团结凝聚力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工作重点。多年来我们系所提倡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凝聚力,为我系教学科研工作的全面高水平地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系党政班子针对近年来系里引进人才多、年轻教师多的特点,为稳住人才、留住人才和挖掘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既以情留任,又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其尽快融入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去。譬如,一些重要的科研课题,都吸纳年轻教师参加,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与各种国内外学术活动的机会。

    国经贸系的团结凝聚力有着光荣的传统,不仅是老教师,就是年轻的新教师一旦进入国经贸系就找到了家的感觉,大家和睦相处,家庭气氛浓郁,对一些海外留学的优秀人才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如从伯明翰将回国发展的经济学博士孙浦阳教授,就是在参加我系举办到“贸易与发展国际论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我们这个集体的团结凝聚力和浓郁的学术氛围而决定来南开发展的。不仅国经贸系的现有教师,就是离开国经贸系的教师都有着浓厚的国经贸系情结,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国经贸系的传统,也是国经贸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3、提倡团队精神,创造和谐友好、富有活力的工作学习氛围。有些教师讲,我们生活中有着两个家,一个是小家、一个是大家,只有大小家都愉快时,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回想我们国经贸系近年来的发展,实际上我们是在用一种精神将大家紧紧凝聚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在全系教师中倡导的一种“团队精神”并通过这种团队精神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这种团队精神实际上相当于一种企业文化,也就是在一个团体中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弘扬什么?我们在教师中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提高教学质量;鼓励进取精神,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创造友好和谐气氛。由于高校教师不坐班,日常见面和沟通的时间很少,但我们系党政领导班子充分利用了每周末的系内活动时间,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譬如说我们除了隔两周必搞一次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外,经常进行教学讨论活动,请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介绍教学经验、请获得科研优秀成果奖的教师作科研报告并介绍成功的经验、请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介绍国外一流大学办学情况等等。

    此外,我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文化娱乐等集体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几年来我们通过在系内创造一种和谐友好、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来弘扬正气,表彰先进,开拓视野,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现在国经贸系的全体老师,每个人都将自己与这个系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大家都会为系里的每一个发展感到高兴,也会自觉地在维护系里的荣誉。系里教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无论我们干任何事,要干就干好它。”经过我们历届班子的共同努力,国经贸系始终保持着她原有的风格和氛围,我们也将继续将国经贸系的这种精神和风貌保持下去。

    肩负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使命,国际经济贸易系正在为中国未来的企业经营与管理者、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中,真正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为实现对高水平教学科研的承诺,国际经济贸易系将始终致力于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与国内外高层次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

    回顾历史,国际经济贸易系书写下了绚丽的篇章;展望未来,前景势必更加辉煌。未来的国际经济贸易系,将会更加努力奋斗,争取在21世纪上半叶,将该系办成在国内学术水平一流,在选定的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地位,学生质量一流,并能够全面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教学与科研中心。



         201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