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南开研讨中美贸易摩擦
2018-04-11南开新闻网讯
(记者 郝静秋 通讯员 彭支伟 学生记者 张奕涵)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特别是近期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组合所传递的信息,引发了各界对中美贸易战的广泛担忧。中美贸易战是否会真正爆发?保护主义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何种影响?世界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将如何调整?中美和世界贸易的前景如何?中国应当如何应对?4月10日,针对上述问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学校八里台校区召开了“中美贸易战?——前景与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领域知名学者齐聚南开,围绕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本质、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角色变化所产生的,多边贸易体的发展面临挑战
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国明结合对当前历史背景的分析指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重要原因是全球化导致的利益分配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部分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本轮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促使美国从全球化的主导者成为全球化的反对者。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认为,美国指责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过大,实际上体现的是债务人逻辑,并指出美国发动贸易战的背后动机是迫使中国扩大金融领域的开放。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从特朗普的政策动机角度,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这些动机包括美国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削减美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遏制中国技术创新和进步等等。
南开大学教授李坤望认为,一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美国优势较大。但在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美国就感受到了“威胁”。制造业是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一旦美国在这个方面失去优势,其经济增长将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加剧了中美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崔凡则认为,2008年以后,中国对外资的税收优惠措施取消,部分美国企业希望中国更加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从美国利益的角度看,上述诉求有一部分道理。但当前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恶劣。虽然大部分措施还没有正式实施,但其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起因包括美国因制造业转移而造成工作岗位丢失、中美贸易失衡持续、美方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等。而中美贸易失衡持续扩大的原因则在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优势大,但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顺差高但附加值低。中国向美出口的许多产品,其大部分上游中间品产于美国,许多美国企业反对对华提高关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杰认为美国此次发动贸易争端,其目的是要长久保持其对中国的经济优势和创新优势,以及其价值观体系,这是美国各界达成共识、发动对华贸易争端的原因。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一些突出优势给美国造成了挑战,因而美国现在开始寻求公平贸易问题,或“对等贸易”。
厦门大学教授庄宗明从理论思考的角度,分析了萨缪尔森等学者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自由贸易双方同时获益的观点指出质疑的研究,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只是表象,其本质是美国瞄准“中国制造2025”,遏制中国崛起。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刘润娟从美国视角出发,解释了特朗普发动贸易争端的原因。很多美国的经济学研究认为中国出口造成了美国劳动力失业。传统观点认为自由贸易使双边获益,但是蛋糕做大了,怎么分配是个大问题,美国人均收入上升了,但是最底层的人民生活水平在下降,特朗普将中国视为替罪羊。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主任彭支伟认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经济实力持续增长,而美国的相对地位持续下降。美国对于自己在全球化中没有得到的利益十分在意,感觉在其自身一手主导的战后贸易体系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而最近要求“对等贸易”,一方面胁迫中国开放更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贸易保护来遏制中国的新兴产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宋立刚认为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是双边贸易和次区域规则在强化,而多边贸易在趋于弱化,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争端正是对多边贸易规则的违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与多边贸易规则的精神是一致的。
中美贸易争端将长期存在,要高度重视中美贸易摩擦演变成贸易战的可能性
南开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从战略性贸易战的角度分析此轮中美贸易摩擦,认为此轮贸易摩擦与以往不同。第一,西方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在此轮全球化的早期是绝对获利的,但2008年以后,部分西方学者开始认为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获利者,这些研究为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特朗普团队中的多数成员拥有丰富的贸易战经验;第三,多年来中美贸易失衡不断积累,是双方都存在的一些问题共同导致的。美国发动贸易争端的目的不仅在于改变中美贸易不平衡,同时也有迫使我们改变有中国特色市场制度的意图,要求中国更多地遵守西方规矩。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洛林表达了自己的思考,认为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不只是经济问题。美国有回到50年代麦肯锡主义的倾向,很多美国人认为通过接触中国来改变中国是行不通的,美国对中国态度已经发生变化。
南开大学教授蒋殿春认为,贸易战是一个武器,其诉求并不是贸易本身,也不是贸易逆差,而是在高科技领域抑制中国发展。美国目前在积累谈判筹码,试图迫使中国妥协。在博弈的过程中如果策略选择恰当,依然可以有效地避免贸易战。
南开大学教授周申认为此次贸易摩擦是美国对华策略的大转变。中美贸易争端升级是中美贸易负面影响没有及时解决所产生的。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国内收入分化加剧。特朗普的“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在国内获得支持,其目的是要进行私利的“美国优先”。特朗普寄希望于一次性解决中国对美贸易不平衡,重塑美国制造业,全面遏制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达认为贸易争端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贸易战一旦真正爆发,其结果必然残酷,但也可能是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契机。
南开大学教授张伯伟提出,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难以避免。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是商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也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就需要贸易体系发生变革。当年日本贸易战是局部的,但这次是全球的。诸多因素的驱动使中美贸易争端扩大化。
南开大学教授刘晨阳认为,中美两国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是持续时间,美国对华战略不完全是侵略性的,也有被动应对的因素存在。中国总体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人民币地位不断上升,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各大洲均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综合以上因素,美国的遏制力度可能不断增大,这是一个长的周期。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贸易摩擦的偶然因素,这包括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因素。
中国该如何应对?要克服短板和不足,主动和自主地扩大对外开放
关于中国的应对策略,余淼杰认为现阶段只能“备战促和”,同时,扩大开放是中国反制中美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认为,贸易战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不理智行为,但中国也不怕“战”,只是尽可能避免“战”。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始终坚守两个“一百年”的核心发展目标。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美国,更要警惕欧盟和日本跟美国一起对中国施压,单对单的对抗不可怕,单国与多国的对抗更复杂。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夏友富对于中美贸易战,也认可“避免战、不怕战”的观点。中国在应对方式上,应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对内要深化改革,对外则不必实行对称性的反制,而应选择精准打击。中国也可以通过WTO向美国提起诉讼。
李坤望认为,贸易战一旦爆发,实际上不仅仅会对中美两国产生影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由此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其他国家。中国可以考虑通过对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推高美国CPI、进而反制美国制造业等举措,达到反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崔凡也认为,美国的威胁可以理解成预期违约,WTO的基石已受到挑战。中方反制是必须的,在反制的对等性上需要保持灵活,重要的是达到遏制美国保护主义的目的。中美仍然可以找到利益平衡点,双方仍然可以坐下来谈。
王洛林表示,面对目前国际形势,各国都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最大困难在国内,中美都一样。
刘晨阳也认为,中国应尽快做好战略储备,适应中美博弈的态势,不能被动做短期应急策略;同时尽量把争端控制在贸易领域,不要扩大。其次,要辩证看待挑战,中国要有更大决心,通过推进区域一体化来抵消美国影响。
张伯伟说道,现阶段各方妥协没法使各方满意,这就需要全球有新的贸易准则。我们要用新眼光看待国际贸易,新模式下的利益调整的机制会诞生,促进新的贸易体系发展,这需要一个强大国家来推动。中国有望成为新贸易体系的核心。
佟家栋提出,中国应当做好“相互损害”的准备,同时要让世界看到我国的良好形象,我们也应该克服自己在经济贸易领域的不足和短板,否则输的可能不是贸易战,而是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
原文链接:
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8/04/11/000376234.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2018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