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系2020届优秀毕业生访谈(十):杨瑛凡

2020-06-15

个人简介

学分绩:87.15/100

英语水平:六级601,托福103,GRE330+4

学生工作:16级国经贸系班长,经济初学社副社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官网负责人

获得的荣誉:公能奖学金,苏武康奖学金,创新奖学金,学业进步奖学金,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大赛三等奖

录取院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金融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金融硕士;纽约大学(NYU)经济学硕士;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国际经济金融硕士(25000刀奖学金);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ustl)国际金融硕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应用经济硕士等。

毕业去向:纽约大学经济学硕士


本科经历与感悟

大学生活的总结

我的大学生活其实是可以分为上下部的,上部的标签是“生活”,下部是“大学”,而这道分界线,是我选择进入国经贸系的那个节点。

进入大学,在前所未有的自由中,我第一次将自己完全交给心里的声音。那是最五彩缤纷的一年:我趁着奥运的尾巴追了次星,交了很多朋友,去现场看了比赛;我拾起自己的笔,记录生活,自由创作;我学着摄影、设计图片、剪辑视频、还参与了计算机的比赛……想我所想,做我所想,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乐。学习上,我并未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享受不同专业课带给我的不同体验,慢慢寻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专业方向。

如愿地进入国经贸系,开心之余,我也感受到了压力。我清醒地认识到,之前的专业知识学习我掌握得并不透彻,如果想要真正消化运用这些内容,我需要把漏洞补实。一年时间,在大大小小的计划中,过得格外地快,有时只是掌握一个模型,有时或者只是做懂一类题,我在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中,慢慢接近了自己的心愿。同时,我也发现了结合实践的广阔领域——实习,与经济相关的岗位有很多,我也在尝试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两年非常忙碌,课程的担子并未减轻,出国的标化考试又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深夜的二主成为我最深的记忆之一,教室里的伏案身影,门口的暖黄灯火,路上拉的斜长的影……平淡却让人满足。大三暑假,我又有幸参与了国经贸系首期上海实践活动。为期一月的魔都之旅,每一天都是让人雀跃的,我在实习中锻炼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体会了上海独特的商业魅力。


大学生活的感悟

如果问我大学生活最大的感悟是什么,我想就是两个字——“趁早”

1. 趁早刷学分绩

我的痛苦经历都是警钟,希望学弟学妹不要再度敲响。追学分绩这种看似开金手指的操作,实施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考验的不仅是知识储备和应用,还有心态和能力。大一大二的成绩基本就决定了最终GPA的范围,之后上下浮动有限。总以为自己会是智力运气打满可以逆天改命的1%的人,99%都是那个对照组。

2. 趁早做计划

要会做计划,更要早做计划,尤其是设定长期目标。大二我给自己定了未来三年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微调计划使其更具有执行度,我自认为这是稳住flag的唯一途径。早做计划对有自律能力或者还能够培养出自律能力的同学非常有帮助,毕竟大方向的明确与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制定需要时间来磨合,也需要实践来调整。

3. 趁早认清自己

这并不是说“阶级”已经固化,让渴望upupup的同学躺平任嘲,而是告诉大家打破藩篱的法门。往往在挫败之后,有追求的人都会给自己打鸡血,但直接勾勒top5的宏伟蓝图,只是浪费时间。首先,要知道自己挫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其次,要设定循序渐进的短期目标,宜低不宜高,用完成度来刺激下一次攀登。最后,在进入正轨时深挖自己的兴趣点,在相应的课程/实习/类别上激发潜能,寻找属于你的隐藏剧情。


关于出国

过四级六级并不算难,但是托福GRE都是真洪水猛兽,除非是天资聪颖积累丰厚的人,否则总要被扒层皮。

我是大二下学期开始自学托福的,后来也上过一些班,总地看来,要诀有三点:一是积累,二是练习,三是心态。先说积累,我认为除了阅读,听力口语写作都需要积累。听力作为中国学生的弱项,精听必须安排上,并且一篇文章要反复地听,听到能同声脱稿;口语要录下来,回听的时候记录自己的语病、吞音以及停顿位置,一道题目要练习到嘴有肌肉记忆;作文要多积累短语,多看范文。再说练习,TPO必须安排上,而且是阅读+听力双加试的模考,拿出几个上午,让自己慢慢失去对考试的惶恐,能较快地进入状态。最后说心态,知识储备有十分,心态不好,考试也就能考出七八分,考试前一晚不要做新题,重新做做过的题,复盘自己的得失点,早些休息。

GRE是比较磨人的考试。单词书必须到位,注意是单词书(扇贝墨墨百词斩只做辅助),把单词抄下来,每天滚动前面的,从头到尾背三五遍再刷阅读填空的题,事半功倍。

英语其实没有捷径可走,你所看到别人的毫不费力其实是人家之前积累十几年的结果。早做计划,早下决心,相信自己。


其实还有很多话,但是真的要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报志愿之前我没想过会来南开,可当我来了却觉得我早该是她的一分子。百年校庆,我有幸见了许多优秀校友、系友,听他们的故事,以南开国经贸学子的身份。可一晃,我也要成为故人,这四年也将成为故事。临别之际,恰逢疫情,遗憾殊多,格外不舍。

四度寒暑,岁月朝暮,它依旧像未品的茶,而我永远是渴饮的人。

——杨瑛凡


稿件来源:高雨桐

编辑:王妮妮、高雨桐

审校:彭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