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四十三)

2020-10-16
Market Penetration Costs and the New Consumers Mar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
By CostasArkolakis


2020年10月9日上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经济学院园阶305教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实证”课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17级本科生王文怡展示Costas Arkolakis的论文Market Penetration Costs and the New Consumers Margi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2010),由国经贸系王永进老师、杨嗣强老师跟进并指导。

 

感谢本期线上参与的各位嘉宾:福州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和同学!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活动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系友苏武康博士捐资赞助支持



00 | 摘要


本文将营销成本引入到差异化产品和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中,将Melitz模型中的固定成本具体化为营销成本的形式,而这种营销成本拥有平均成本递减、边际递增的性质。递增的边际成本使得在贸易自由化后,小公司的贸易成本相对大公司的贸易成本减少得更多,因此之前拥有较小国外市场份额的公司在贸易自由化后增加的贸易更多,而这种增长也和目的国的市场规模相关。本文提出的模型因此也解释了在贸易自由化后,目的国市场中存在大量外国小型出口企业的现象。


01 | 简介

市场进入的固定成本假设使得Melitz模型能够解释Eaton、Kortum和Kramarz (2004)文章中的事实,即出口商的数量随着目的国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然而,这种市场进入的固定成本很高,只有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才能支付得起,即只有大企业才能选择出口,这与现实世界中存在很多小型出口企业的真实情况不符,所以本文将Melitz模型中的进入成本内生化为营销成本,内生化后的模型能很好地与现实世界拟合。


在应用营销这一手段时,企业接触的是目的国的个体消费者,而不是整个市场。营销成本有两个重要性质:市场中达到一定数量消费者的成本随着市场人口规模的增大而减小,营销的边际成本随着达到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02 | 模型

2.1 营销成本与市场渗透技术


2.2 消费者需求


2.3 公司供给


2.4 均衡


03 | 定性预测与实证分析

3.1 出口参与和企业销售额

3.2 贸易成本与贸易增长


3.3 来自贸易增长与贸易边际的证据

而为了检验命题2和命题3,本文讨论的自由化实验是1994年1月1日生效的美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通过扩展Kehoe和Ruhl(2003)的方法以区分在贸易自由化之前进行积极贸易或未进行贸易的公司或货物。货物因此被分为两类:“以前交易”商品和“新交易”商品。“以前交易”商品指1991-93年期间的交易商品。“新交易”商品指1998-2000年交易的商品(这三年至少有一次交易),但在1991-93年期间没有交易的商品。


将之前交易交易货物每十分位划为一组,从一到十为之前交易最少的物品至最多的物品。图5给出了1991-98年、1992-99年和1993-2000年期间每十分位数货物的贸易比率的平均值,之前贸易最少的产品增幅最大,之前贸易比较多的产品增幅较小。墨西哥由于美墨协定,增长比较明显,其余三个是对照国家。

由此可以得到关于贸易自由化的两个事实:在以前的贸易货物中,贸易份额重新分配到自由化之前贸易较少的货物;新商品对整体贸易增长的贡献很小。


04 | 定量分析

4.1 参数校准

4.2 对公司规模分布的预测


05 | 反事实假定

在图13中绘制了每一类先前交易商品的预期增长和实际数据。内生成本模型提供了一个接近的匹配数据,而固定成本模型不能预测经验模式。

Intensive margin growth, new consumer margin, new firm margin与经过校准的美墨贸易自由化时期总贸易流变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如图14所示,可以看到本文提出的new consumer margin在贸易自由化前后占重要比重,远大于new firm margin。


06 | 结论

本文对进入成本提供了一个具体化的应用即营销成本。虽然本文忽略了企业行为的许多方面,如企业动态或市场渗透成本的可能变化,但这些理论依旧能对贸易自由化时期的个别出口国行为和贸易增长提供更多的启示。



下期预告

时间:2020年10月16日,8:55-11:40

地点:经济学院园阶305

论文:Yan Bai & Keyu Jin & Dan Lu, 2019. “Misallocation Under Trade Liberalization,” NBER Working Papers 2618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敬请期待!



文稿:王文怡

编辑:冯双婷、高雨桐

审校:王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