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第13期(总第51期)

2020-12-08


A global view of productivity growth

2020年12月4日上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经济学院圆阶305教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实证”课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18级本科生于仡昂展示Chang-Tai Hsieh, Ralph Ossa的论文A global view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由国经贸系杨嗣强老师、王永进老师跟进并指导。


    感谢本期线上参与的各位嘉宾: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广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老师与同学。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活动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系友苏武康博士捐资赞助支持


00 摘要

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增长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影响全世界的实际收入?这篇文章通过衡量中国生产力增长的溢出效应,定量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使用定量贸易模型,我们首先估计中国在1995年至2007年间的生产率增长;然后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单独研究如果只有中国的生产率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实际收入会发生什么情况。最终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样本中,中国的生产率的提高对所有国家的溢出效应都很小:从累积实际收入损失最多−0.2%到累积实际收入收益最0.2%。


01 引言

1.1 背景

依据最原始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是产业间贸易,所以一个国家的生产率提高必然扩大该国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根据传统贸易理论,因为一国出口他们具有生产率优势的商品,所以该国的生产率提高会使全世界对该国出口商品的消费成本降低,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该国生产率的提高将使全世界的真实收入得到提升。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我们意识到一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可能会通过挤占他国对他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的消费等途径而造成他国的实际收入的降低。


所以我们看到,由于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同时存在,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贸易对于他国真实收入的影响是拮抗的,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一个国家的生产率的提高对他国真实收入的综合影响(本文作者称之为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究竟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


1.2 模型

因此,这篇文章在EK2002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定量模型来确定这种溢出效应的符号与数值。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① 有多个行业

② 有多个生产要素

③ 符合现实的生产函数:多生产要素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我们得到的溢出效应的三个传导机制:

① 贸易条件的改变

② 利润转移

③ 对进口企业的驱逐效应


应用这个模型,我们以中国为例(因为中国在过去40年里的生产率提高实在太过显眼,最有代表性),来探求一国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不同的机制会对其他国家的真实收入分别产生什么影响,综合起来又是什么样的总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① 要找到准确衡量一国生产率提高的指标。

② 要把生产率对于实际收入的影响与其他的内生的或外生的变量对于实际收入的影响分离出来。


1.3 结论

本文的结论出乎意料:通过对中国1995-2007年生产率的衡量与世界其他15大经济体的真实收入的衡量,中国在这13年中产生的巨大的生产率的提高竟然对其他国家的真是收入影响微乎其微:范围从损失至多- 0.2%到增加至多0.2%,平均效果为零。


文章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给出的解释是:

① 中国的进口支出占总消费的比例太小:2007年,中国进口仅占总支出的一小部分,平均仅为1.3%。

② 中国的生产率增长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偏差,因此由此产生的溢出效应不明显。


对于这种解释的准确理解会在后文体现,我在这里给出一个粗略的直观表述:如果进口的比较少,则说明中国生产率的提高通过使中国居民消费中国产品的增多而对进口产品的一种替代而导致的国外企业的利润降低总量很小;另一方面,中国生产率的提高在结构上较为平均,并不存在结构上的偏差,所以贸易结构在实质性上没有很大变化。综合总量与结构上的双重考量,全局尺度下的贸易条件、利润转移与进口替代(或者说是对进口企业的驱逐效应)并不十分的明显。


1.4 文章结构

01:简介

02:提出一个启发性模型,讲述核心思想

03:沿着多个维度扩展这个启发性模型,创造一个更现实的定量框架

04:实际应用。使用第三节得到的更现实的框架,代数计算,回归,参数估计,得到结论



02 启发性模型

2.1 模型建立


2.2 给定生产率下的均衡


2.3 生产力冲击的一般均衡效应


2.4 生产力冲击的福利效应


2.5 启发性模型的局限性



03 完整的模型

3.1 模型建立


3.2 给定生产率下的均衡


3.3 生产力冲击的一般均衡效应


3.4 生产力冲击的福利效应



04 实证应用


05 总结

结果:所有国家的溢出效应都很小,从累计实际收入损失最多−0.2%到累计实际收入收益最多0.2%。

对本模型的总结:

优势:允许我们控制所有其他可能同时冲击世界经济的冲击变量不变,从而完全分离出生产力增长的影响

劣势:我们一切结论的基础是我们相信我们的模型对与现实世界是正确的描述,无论是我们的模型假设、模型设定还是模型本身。

总的来说,我们的结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最为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数量级的感觉:所有国家的溢出效应竟然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0.1%量级)。



06 本文的贡献

我们的研究是经过中国的生产力增长这一实证分析检验过的。

我们的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但实证研究还不够。我们的模型可以控制持续影响世界经济的所有其他冲击,然后清晰地分离出生产力增长的影响。


与前人工作的区别:

Eaton and Kortum (2002):量化假设的美国和德国生产力冲击对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溢出效应。但它们只是贸易条件的影响,没有企业的转移或利润转移的影响,因此忽略了一些生产力影响的重要渠道。此外,它根据相对优势预测完全专业化,但只允许总生产率冲击,因此生产率增长实际上总是带有出口偏见。

Di Giovanniet al. (2014):采取事先的方法来模拟假设增长情景的溢出效应。我们的分析具有事后性质,孤立了实际生产力冲击的溢出效应。


与前人工作的联系:

Levchenko and Zhang (2016):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在最初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生产率增长较快,因此生产率趋同。

Autor et al. (2013) :更容易受到中国进口竞争影响的当地劳动力市场也有更高的失业率、更低的劳动力市场参与度和更低的工资。

Bloom et al. (2016) :中国的进口竞争导致公司内部技术变革的增加,并将公司之间的就业重新分配给技术更先进的公司。



下期预告

时间:2020年12月11日 8:55-11:40

地点:经济学院圆阶305

论文:Intersectoral distortions and the welfare gains from trade

敬请期待!



文稿:于仡昂 李宁宁

编辑:冯双婷、高雨桐

审校:王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