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丨金融学术立身,服务中国发展
2021-02-08人物简介
杨坚,获得过南开大学化学本科和国际经济硕士学位。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终身讲席教授、金融系主任。研究领域广泛,涵盖金融与经济等多个方面。曾被《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保险报》、《经济观察报》等多个国内媒体报道,以及被国际重要金融学刊物《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誉为“著名经济学家”、“国际知名金融专家”和“国际知名金融学者”。
作为过去50年全球学术最高产的金融研究人员之一,他的论文获得多项国际科研奖项,论文成果被《纽约时报》、英国路透社等50多个中英文媒体报道。此外,他还被聘为屈指可数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访问研究员,由他组织的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国际年会已被学界和业界视为该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会议。
从福建一个乡镇出发,到去大城市读大学,再到走出国门成为金融领域内的学术权威,杨坚的人生轨迹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虽然他的研究横跨多个领域,监管界与商界也都有他活跃的身影,但关注中国金融、服务中国发展始终是他不变的初心。
求学道路上,爱拼才会赢
杨坚1970年11月生于福建侨乡闽清县。他的家乡出了福州史上第一个状元,也出了近代爱国侨领黄乃裳等人士。杨坚的母亲是一位中学老师,在母亲的教导下,杨坚从小培养了勤奋学习能吃苦的习惯,小学时几乎每天天蒙蒙亮就起来背诵课文。受到当时广泛传扬的中科大少年班故事的激励,杨坚也跃跃欲试,想通过提前预习功课的方法准备跳级。1984年他考上闽清一中,在1986年,15岁杨坚就考上了南开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期间,杨坚广泛阅读了大量书籍,也养成了新闻写作的个人兴趣,他在本科第一学期就在《人民日报》单独署名发表了新闻报道。在后来从事金融研究与行政工作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判断还是问题解读,杨坚都深感当时的新闻训练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1992年,工作两年的杨坚再次考回南开,师从我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佟家栋,攻读国际经济硕士学位。读研期间,杨坚完成了国际贸易法个人专著,获得大学出版资助,并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收藏。
1994年,杨坚还成为南开大学获得我国经贸领域最高学术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的第一位学生,并获南开特等奖学金。
1995年,杨坚漂洋渡海,求学于美国公立名校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并于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杨坚便在美国高校从事金融科研与教学工作。
2014年起,他开始担任金融系主任,也主持行政工作。
科学研究,经世致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经济研究和由此衍生的金融研究本身就是“致用之学”,致力于对政策制定和业界实践产生影响。在杨坚看来,要真正实现经世致用首先要基于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例如美国能够比较成功地应对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长期大量的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经济金融危机的学术研究。因此,只有在科学研究上下足功夫,中国的金融发展才能得到足够多的信息保障。
2003年,杨坚与合作者在金融研究领域中最早引进了人工智能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工具,这一工作被发表在英国出版的《重要金融文献参考文集》(四卷本)中。后来杨坚又把这种方法改进推广,用于研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欧美银行业的金融风险如何传递。他的研究首次揭示,在那次危机全球蔓延之前,金融市场信息已前瞻性地反映,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必定引发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借此发现,杨坚获邀到欧美监管部门,与诺奖得主一起和几百位欧美金融监管者和金融从业人士分享这一发现。
2017年第13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国际年会学术论坛主旨演讲
2016年,杨坚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访问研究员。作为技术领衔,他与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合作,开展了国际视角下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该研究对于2017年以来降低金融机构的杠杆并压缩金融部门高风险资产等多项中国金融监管政策,提供了最直接的科学研究证据和支持。与此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中国的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从金融风险传递的角度来看表现非常相似,这也为2018年的银保监合并提供了明确的科学证据,从体制建设上增强了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
竞争与治理,成就和挑战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传统上给人运营效率低下、经营绩效较差的刻板印象,但基于客观数据和实证分析,杨坚却指出:在2004年商业银行改革之后,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一般都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相关金融风险的效益评价,股份制银行而不是四大国有银行可能引发更多的中国金融风险的传染。
资本市场在中国金融领域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上市公司又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因此2020年年中开展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行动计划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杨坚的研究首次表明,公司治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是这种正向作用只有所在行业有足够的市场竞争才能表现出来。这一发现,与基于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国际证据截然相反。杨坚还发现,公司治理与行业竞争程度对于我国国企上市公司价值的正向效应程度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因此目前进行中的2020-2022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着重大意义。据此,杨坚认为国企改革还必须两手硬,既让国企面向更多市场竞争,又要促使国企在体现中国国情的同时兼顾国际标准的公司治理。
2018年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中国原油期货与能源市场研讨会主旨演讲
杨坚关于中国金融的研究还涉及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国股票市场定价、中国期货市场发展、中国房地产调控等其他多个方面。他的学术研究表明,新兴金融市场常常呈现出与发达金融市场不同甚至相反的特征,而中国则是个典型的代表。研究者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以严谨的学术方法去认识中国金融状况,这是非常必要的。
为中国金融发展建言,在海外鼓与呼
基于自己对中国金融状况的学术研究,针对国内不少金融领域的事件,杨坚在国内媒体上也频频发表文章或接受采访,提供相关建议。针对2015年股灾和2016年初的股市熔断,杨坚对国内股市监管提出一系列建议,并应邀到央行和证监会有关部门分享。杨坚认为,中国股市波动性存在多种来源,必须标本兼治,而治本还有赖于股市监管之外的多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协调。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意味着股市监管要对市场有敬畏之心,一般不能为股市涨跌背书,执行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强化公司信息披露等法治化改革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股跌停这类股市顽症。
自2017年秋起,杨坚的关注点开始更多倾向于中国期货衍生品市场。杨坚认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下一步的发展应该是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和期权的大力建设。这样的判断,在日后中国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得到了印证。从2018年至今,中国已有5个期货品种首次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商品期权从当时仅有2个增加到18个。
近年来,杨坚还利用在海外接受媒体采访的机会,努力加强世界对中国经济金融的了解,并为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鼓与呼。对于国际上因为缺乏了解而对中国不公平的指责,杨坚也以专业公允的角度来分析解释。比如他接受中国日报英文采访时就从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角度,具体分析为什么把2016年初的原油期货价格暴跌到低于30美元完全怪到中国身上是不公平的。杨坚多年的坚持,也为海外金融界人士认识中国,增加了一扇窗口。
2019年在同济大学举办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衍生品市场与风险管理国际会议主旨演讲
通过这些年与监管部门和业界的接触与交流,杨坚越来越觉得能够服务于社会所需的高水平科研非常不易。他也相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对中国金融的发展也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业。他愿意继续努力,在海外通过更多的研究,“知中国,服务中国”,为中国金融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文稿来源: 不是书馆公众号,原载于《中华儿女》海外版2020年11月号(中)总第727期 56-59页
编辑:王妮妮
审校:彭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