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第7期(总第62期)

2021-04-27


2021年4月12日下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二主楼A504教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理论”课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18级本科生胡丹阳展示Kiminori Matsuyama的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under 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 Demand Complementaritie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North-South Trade,由国际经济贸易系彭支伟老师、杨嗣强老师、王永进老师跟进指导。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01简介

摘要


研究动机

目前,方便起见,现有文献中大多在研究中假设消费者具有位似性偏好,这意味着人们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无关,但是这一假设是被基于现实的经验分析拒绝的。Deaton 和Muellbauer (1983) 指出,位似性偏好存在很大的偏差,人们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是有关的,比如相比于高收入家庭,食品消费在低收入家庭中占有更大的预算份额。Hunter和 Markusen (1988)和Hunter(1991) 则通过计算发现,约14%的世界贸易都可以归因于各国人均收入的差异。除此之外,位似性偏好的假定也不便于我们分析有关贸易政策制定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增加,而低端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人们不会将过多的收入投入到低端消费品消费,而是转向由发达国家生产的高端消费品,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持续的贸易条件恶化,这也正是产业保护政策的拥趸者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战略政策保护相对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立足点所在。否则,发展中国家反而会从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中受损,无法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福利。还有像Linder (1961) and Vernon (1966)提出的新产品总是出现在发达国家,因为只有发达国家的富裕消费者才能消费得起这些奢侈品。

上述这些问题都难以用似性偏好的理论解释,因此,作者希望将位似性偏好拓展到非位似性偏好,假定所有商品具有不一样的需求收入弹性、假定收入与消费结构有关,做进一步探究。


创新点

(1)商品按消费优先顺序编号。

(2)非位似性偏好,所有居民都消费低端的商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范围逐步扩大。

(3)强餍足点假定,每种商品消费1单位即餍足,因此,低端商品的价格降低时,消费者不会因替代效应增加对低端商品的消费,而是会将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高端商品上、拓展可消费上界。本文的模型中没有替代效应


02基准模型


03南北贸易:同质化人口


04南北贸易:异质化人口


05多国模型


06结论

目前,现有文献多从位似性偏好角度进行分析,假定所有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完全相同,但实际上,穷人和富人的消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假定与现实不甚相符。因此,本文将连续型李嘉图模型拓展到非位似性偏好中,在非位似性偏好下探讨了两国的贸易情况,并考察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外生冲击对贸易的影响。作者在最后也给出两点进一步拓展的建议:第一,本文模型假定每个部门z只生产一种产品z,这一假定完全可以拓展到每个部门z生产连续商品[0,∞];第二,本文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冲击,但是技术进步可能由贸易推动,可以通过learning by doing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下期预告

时间:2021年4月19日下午2:00-4:45

地点:南开大学二主楼A504

论文:The Role of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Aggregate Productivity

敬请期待!


文稿:胡丹阳

编辑:王妮妮、高雨桐

审校:王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