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系2021届优秀毕业生访谈(五):宋泓伯
2021-06-17一、个人简介
学分绩:92.03/100
英语水平:雅思 7.5/9
所获得的荣誉:2019年国家奖学金、苏武康奖学金、2020年一等奖学金
实习经历:广发证券-ECM、东北证券研究所-电子组、浙商基金智能权益部-A股科技组(保研前)、中金资本-硬科技组、新天域资本-TMT组、IDG资本-消费组
其他经历:HSBC“未来之星”冬令营、2019-SAIF-IYFLS
录取学校: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oF、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MoF;北大汇丰-MoF(入营未参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入营未参营)
最终去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oF
二、毕业问答
Q1:从学长的履历中看到学长参见了国内多个名校的夏令营并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想请学长分享一下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是如何权衡取舍的?
准备过程应该怀抱着过程重于结果的心态,把申请看做一次对大学各方面生活的一次回顾(专业知识-technical面试;学生活动及其他相关经历-behavioral面试)以及对未来的一次展望(职业规划、研究生阶段科研计划等)。
参与过程中的心得主要有二:老师的经历远超过学生,所以不论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坦诚,能够坦诚的接受自己、回答问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项目内个人的差距可能要比项目之间的差距大得多,每个人都是outlier,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项目和定位,然后坚定的走下去。
Q2:学长是否从大学伊始就将努力的方向确立为取得清北等名校的保研资格,或者是怎样考虑的自己的未来规划的?
没有;我是转专业的同学,转专业之前很短视,基本就是出于就业(就我当年粗浅的认知来看经济学院本科就业可能会比我的原专业好一点)和能力(本人实在无力长时间蹲在实验室)考虑,没想过转专业之后怎么办,排名怎么样,保研/出国/考研其实都没考虑的太清楚;转专业之后第一学年一直想着不要挂科就好,平时听课和写作业都比较认真,也有请教到一些非常乐意分享的学长姐,加上运气比较好,成绩排名上就还过得去,但是其他方面真的没什么提前的准备,实习/科研/比赛/学生工作方面都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规划过,到大三还没有过上述方面中相对solid的经历;所以选择保研可能也只是最大程度利用当下的禀赋(排名好),需要再花一些时间弄懂自己的究竟要在之后做什么。
在未来规划上,最近考虑未来比较多,但是可能并没有很好的心得体会,这里分享两个我现在觉得有效的两个办法:思考想做什么必然是结果倒推的,但是也可以从结果往结果之后推;例如我拿到这个学校的offer,然后做什么,这样能获得更全方面的信息,获取了更全的信息之后总能让自己对决策置信度更高一些;确定了目标之后尽量制定详尽的计划,这方面我不大擅长,我的方法可能就是找到一些对标的人/事情,然后把难度想象的更大一些。
Q3:请学长谈一谈自己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又是如何平衡专业学习和课余活动的?
第一个我觉得就是处理好失败。大家能来南开,能来国经系就说明大家智力上/能力上至少是平均及以上的,所以就不太会有什么一定学不懂的东西,(我理解)大多数人出现差距的时候都是对待失败的态度不一样,是因为不会做/学不懂/考不好就算了/害怕,还是去分析哪里出了问题并且调整自己的策略。第二个我觉得就是提前规划,找到自己合适的作息。学习和课余活动肯定是存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的,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高效做事并且长期坚持,找到这个平衡点很重要;方法也是不断尝试。
Q4:学长能结合自身经历谈谈经济学的认识以及感悟吗?
这个问题太深刻太大了,我可能答不对题,也可能非常片面,但是我有两点不知道相不相关的感悟。经济学本身可能用到一些很复杂的公式/模型,但是揭示的本质往往是精炼且深刻的;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完整的,大一的课是打基础并且给出宏观概念(数学/经济学原理等)-大二的课程是搭建完成理论框架-大三是个分水岭,开始有实证相关的工作(将理论和现实做一定的对接)以及相对前沿的理论学习;然后大四让大家自己做决策(是否读博/保研/就业)。
三、毕业感言
大学可能是最快乐的时光了,时间/生活上几乎完全可以自己掌握,又在某些关键的地方有人指导和安排,所以也不必过分担心未来。非常幸运能来南开,能有很棒的室友和朋友们,能有很好的老师和辅导员,能有愿意指导和分享的学长。
如果说我的大学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应该尽量去尝试更多的角色,找更多的人聊天,多看书,多思考,少一个人苦恼和焦虑。所以也希望还没毕业的同学珍惜大学的时间,多去探索不一样的事情,多跟人交流,少焦虑多做事,享受大学时间带给自己的改变。
稿件来源:张俊
编辑:王妮妮、刘东辰
审校:彭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