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贸易系2022届优秀毕业生访谈(十六):李宁宁

2022-06-24
图片

国际经济贸易系优秀毕业生:李宁宁

一、个人简介

图片

李宁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博士生(硕博连读),世界经济专业,师从王永进教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Economics Letters》、《中国工业经济》等中英文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经济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专题立项资助计划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撰写论文入选第十届数量经济学国际学术会议。曾获南开“十杰”、国家奖学金、百瑞信托奖学金、南开大学公能奖学金一等奖、优秀学生等荣誉。


二、毕业问答

Q1

请问您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初衷是什么?


相对来说,博士学历整体的就业起点和未来发展都要高于硕士,这也是我当时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初衷。在博士期间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也逐渐把高校教职作为我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而博士学位则是叩开高校大门的最低要求。当然目前也会有一些二本高校或者民办职业学校仍然会招收硕士作为老师,但是如果仅具备硕士文凭,科研训练的不足以及学校的歧视性政策都可能会限制自身的发展。从未来的就业形势来看,博士学历已经是高校招聘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如果想去到985、211这类更高水平的高校,在博士毕业之后继续进行2到3年的博后研究也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Q2

请问您有什么给目前准备选择博士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吗?


在大家选择读博之前,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一个问题:读博并不是一件光鲜亮丽的事情,4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可能需要每日与电脑和文献为伴,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甚至是家庭生活。选择读博往往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较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在期刊目录收窄以及毕业条件变得更加严格的情况下,选择读博要慎重,充分权衡自己对稳定和自由的偏好程度!

当然,如果你在本科或者硕士阶段或多或少有过学术科研方面的训练,并且能够从中汲取心理上的成就感,亦或者你的目标就是谋求一份高校教职类的工作,且更加看重延迟满足,那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可以成为你的重要选择。


Q3

请问您认为博士学习期间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


务虚的角度来看,博士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和乐观的精神,能够耐得住寂寞,承受住孤独,这一点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读博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输入和消化的过程,需要精读和泛读大量的文献,需要处理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条的数据,需要撰写和修饰大量的语言文字,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辛辛苦苦编好代码也会经常遇到变量不显著、符号还相反、亦或者估计参数不收敛的问题,这是令人气馁和头疼的问题。投稿和发表周期也正变得更长,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博士毕业后才发表的也司空见惯,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平常心,从容应对科研过程中的种种不顺。除此之外,当你真正深入到某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导师和周围同学能够给你提供的指导和建议就变得非常有限,这同样需要你能忍受孤独,始终保持耐心和信心。“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好的研究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磨砺出来的,守得云开见月明,慢慢走,走得快。

另外一方面,博士期间也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质疑,乐于去做前人未有之研究。不同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做题训练,大部分题目都有标准的解题过程和最终答案,正向反馈的周期非常短,学术科研则看重的是所做工作的创新性,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学术论文在引言部分着重突出创新之处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学研究中,创新性体现在诸多方面。理论模型的创新、数据处理方法的创新、估计方法的创新亦或者研究问题的创新都可以体现你所做研究的价值。诚然会有同学思维和经济学直觉更加敏锐,但我还是认为这一能力的获得也是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的阅读基础之上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借助已有的研究突出自己研究的创新点。

具体到更加实际的科研能力方面,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中,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必需的:数理基础、计量基础以及软件编程能力。数理基础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这在本科阶段是重点学习的,非常建议大家学习一下数理经济学这门课程,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学习一下数学专业的相关课程。计量基础也自不必多少,经验分析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于软件编程,我首先推荐的是STATA,由于有着非常成熟的package或者称之为命令,在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方面的功能都非常强大。非常感谢中山大学连玉君老师,在硕士阶段我就把他的全部STATA基础班都认真听了一遍,并且尝试自己去敲命令复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编程基础。在博士阶段,我也报名了他们团队(连玉君老师和江艇老师)的暑期课程,受益匪浅。对于软件编程,单纯听课是完全不够的,一定要进行实操,尝试对已有文章的结果进行复制。在硕士一年级,我选修了财政系郭玉清老师一门叫做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的课程,在这门课上老师对双重差分、断点估计等政策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要求我们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结果复现。最终我选择了聂辉华老师一篇关于增值税转型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的文章,并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写了两百多行的STATA代码,并且用到了循环语句,并被授课老师挑选出来进行课程汇报,最终这门课也拿到了98分,是我硕士期间分数最高的一门课程。

现有的公开学习资料很多,如何分配好有限的学习时间,满足理性人假设,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时间非常充足,在基础课程方面必须对数理和计量的学习投入足够多的精力,编程能力的训练也可以同时进行。但是人无完人,总会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兼顾,这就突出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篇完整论文的撰写。


Q4

您的科研经历非常丰富,想请问您在科研领域有没有什么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例如平时应该如何培养科研思维、如何制定阅读计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使胸怀“经世济民”之志,也必须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对于科研小白来说,妄谈科研思维往往会产生误导,不妨将这个问题简单化和具体化:精读经典和前沿文献。在国际贸易学领域,有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模型,比如Melitz model、EK model、CP model等等,对于这些理论性的文章,要求大家在硕士阶段就要对其理论模型进行详尽推导,脚注和附录部分也不要放过,整理关于推导过程的笔记,搞明白数理公式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实证类的文章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同样需要精读,侧重点应该聚焦于经济学的故事逻辑和估计方法的运用。对于志向读博的同学来说,硕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要经常反省自己有没有实际收获,而不应该以论文发表和拿奖学金作为第一导向。实际上,导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往往更加关注的也是经济学基础和科研潜力,而已有的论文发表大概率与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所出入。

前期,大家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发表在顶刊上的文章,这里的顶刊不仅局限于咱们学校目录的中文五大刊,还包括英文的五大刊(AER、JPE、QJE、Econometrica、大RES)以及JIE、JDE等field top期刊。经济学本身就是西方的舶来品,大家要敢于阅读英文论文原文,将前沿的经济学方法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之中,讲好中国故事。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与王老师见面时,他就丢给我一大堆英文文献和论文,并直接告诉我:以后一定要多读英文的文章。回想以来,非常感谢老师当时的督促,现在我几乎可以没有任何障碍的阅读英文文章,甚至有了英文论文发表的经历。



三、毕业感言

图片

非常感谢彭支伟老师的邀请,让我有了一次班门弄斧的机会。上述所言无非还是想要强调前期积累的重要性,必须要把基础打好。“五年一觉津开梦”,经济学院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地方,非常感谢王永进老师以及经济学院其他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学会了踏实、严谨和奋进。最后奉上王老师在转博之初对我说的一句话-- “别人十之,吾百之;别人百之,吾千之;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与诸君共勉。

编辑:冯双婷 程一然

审校:彭支伟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