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2023第14期(总第141期)
2023-04-122023年3月24日下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圆阶305教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实证”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21级本科生 谢昕彤、杨鋆 同学展示Klette, Tor Jakob, and Samuel Kortum于2004年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论文“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由国际经济贸易系 何秋谷 老师跟进指导,助教郑佳豪提供答疑。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目录
一、摘要
二、企业创新的依据
三、背景知识
四、创新模型及推导
五、关于模型的讨论
一、摘要
文章建立了一个有关技术升级的一般均衡模型,描述了一个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该产业中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企业之间相互独立且具有异质性。该模型实现了对企业创新行为的量化,提出了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实证研究的见解。文章解释了企业研发投资持续存在的原因、现有企业研发的集中性、研发和专利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什么研发作为收入的一部分与企业生产力呈正相关却与企业规模或增长率无关。
二、企业创新的依据
文章首先给出了研究的十条结论,并在随后的模型介绍中依次证明。
1企业的生产力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而生产力的增长率与企业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相关性。
2 专利申请和研发投入在时间上和不同企业之间都呈相关性。
3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无关。
4 研发强度的分布是高度偏态的,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的研发投入为零。
5 不同企业之间的研发强度的差异是高度持久的。
6 企业的研发投资本质上遵循了一个几何随机游走。
7 企业的规模分布是高度偏态的。
8 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存活率较低,但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比规模较大的企业增长得更快。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规模的增长率与过去的增长或企业规模无关。
9 较小企业的增长率方差较大。
10 年轻的企业有更高的退出市场的可能性,但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比老的企业增长得更快。企业的市场份额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三、背景知识
3.1 基础模型
内生增长理论已经勾勒出了一个技术变革的总体模型的骨架。但到目前为止,内生增长模型还没有做到将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力、专利和企业规模增长率等因素纳入模型中,本文的研究可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本文假定企业的创新是一个泊松过程,企业创新的泊松到达率是有关当期研发投入以及由过去研发创造的知识资本的函数。企业的创新、进入与退出满足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来扩大规模,但经济也在随着一系列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创新实现)而增长。因此,企业的创新成功总是以牺牲竞争对手为代价。一家企业可能在受到一系列创造性破坏后可能会被迫退出竞争。
同时,文章假定产品的创新遵循 Grossman 和 Helpman提出的质量阶梯模型:每种产品的质量能无限次地被提升,每一次提升在产品提供的质量上都会产生一个离散的跳跃。对于所有的产品和企业而言,单位生产成本都是恒定的,创新以质量改进的形式出现,通过一个因素提高某个产品的质量。
四、创新模型及推导
4.1 单个企业的创新
4.1.1 创新技术
4.1.2 研发策略
4.2 企业的生命周期
4.2.1 新进入的企业
4.2.2 大型企业
4.2.3 企业的生存时长
4.2.4 企业规模的增长率
4.3 企业创新的异质性
4.4 整个产业的企业行为
4.4.1企业进入
4.4.2企业规模分布
4.5一般均衡中的总创新
4.5.1总体设定
4.5.2静态均衡
4.5.3总创新与增长
五、关于模型的讨论
5.1研发差异
5.2研发与专利
5.3研发与生产力
5.4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Klette, Tor Jakob, and Samuel Kortum. 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 no. 5 (2004): 986-1018.
下期预告
时间:2023年3月31日下午18:30-21:05
地点: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经济学院圆阶305教室
论文:Lentz, Rasmus, and Dale T. Mortensen. An empirical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product innovation. Econometrica 76, no. 6 (2008): 1317-1373.
文稿:谢昕彤 杨鋆
编辑:刘书渊 程一然
审校:何秋谷
202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