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2024第9期(总第193期)
2024-04-302024年3月29日下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圆阶205教室“数字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理论”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22级本科生肖沁蕊、乔帅润同学展示Klette, Tor Jakob, and Samuel Kortum的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的论文“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 2004,由国际经济贸易系何秋谷老师跟进指导,助教彭睿提供答疑。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摘 要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洁的创新模型,以对企业层面的证据进行分析。该模型描述了个体异质企业的动态变化和企业进入和退出的行业行为,并提供了一个关于技术变革的一般均衡模型。它解释了企业研发投资持续存在的原因,研发活动在现有企业中的集中程度,研发与专利之间的联系,以及为何研发作为收入的一部分与企业生产率正相关,但与企业规模或增长率无关。
目录
1. 引言
2. 关于创新企业的证据
3. 模型介绍
4. 关于模型的讨论
01|引言
内生增长理论勾勒了一个关于技术变革的整体模型的基本框架,但到目前为止,内生增长模型还没有做到将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力、专利和企业规模增长率等因素纳入模型中,本文的研究可以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利用企业层面的发现来完善这一模型会引发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对研发如何影响生产率和专利申请的研究,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企业一开始就在非常不同的规模上进行研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企业间在创新强度上的这种异质性,以及为什么它如此持久?为什么一些企业在几乎不进行或根本不进行研发的情况下还能繁荣发展?考虑到许多创新以新产品形式出现,仅凭生产率是否足以准确衡量创新性能?专利申请是否是创新输出的更好指标?
Penrose(1959)认为企业增长依赖于企业的内部资源,强调企业的管理和企业家资源的重要性。我们的创新企业模型与彭罗斯的理论密切相关,但强调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表述中,任何规模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创新添加新产品,但在任何时期,其成功的可能性依赖于通过过去产品创新积累的知识资本。
企业的创新、进入与退出满足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企业通过创新新产品来实现增长,随着创新提升一组给定产品的质量,整个经济也会增长企业的创新成功往往是以竞争对手的失败为代价的。在模型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在面对一系列破坏性冲击时被迫退出市场。实际上,模型预测,退出是任何企业的命运。
本文假定企业的创新是一个泊松过程,企业创新的泊松到达率是其当前研发投入以及由过去研发创造的知识资本的函数。而产品的创新、需求、竞争遵循 Grossman和Helpman(1991)提出的质量阶梯模型:创新以质量提升的形式出现,创新者占据该商品的全部市场。
虽然创新企业遵循一个随机的生命周期,但行业均衡通常涉及同时的进入和退出,以及一个稳定的、偏斜的企业规模分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模型捕捉了Ericson和Pakes(1995)开发的框架的一些特征。虽然他们的模型适用于分析少数竞争者的行业,但我们通过遵循Hopenhayn(1992)的策略,在该策略中每个企业相对于行业都是小的,从而在分析上走得更远。通过纳入现有研究公司对整体创新的贡献,在一般均衡中求解我们的模型扩展了Grossman和Helpman(1991)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的工作。
02|关于创新企业的证据
本节总结了大量用企业层面数据的研究浮现出的经验规律或典型事实,之后介绍的模型旨在对这些事实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
1.企业的生产力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而生产力的增长率与研发投入没有显著相关性。
2.专利数量和研发投入在同一时间点不同企业间以及给定企业跨时间都是正相关的。
3.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无关。
4.研发强度的分布是高度偏态的,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的研发投入为零。
5.不同企业之间的研发强度的差异是高度持久的。
6.企业的研发投资基本上遵循几何随机漫步。
7.企业的规模分布是高度偏态的。
8.规模较小的企业存活率较低,但幸存的企业往往比规模较大的企业增长更快。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增长率与过去的增长或企业规模无关。
9.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增长率方差较大。
10.年轻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较高,但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往往比老企业增长更快。进入市场的一批企业的市场份额通常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03|模型介绍
我们分步骤介绍模型,从单个企业的创新过程开始。然后,依次分析企业动态,引入企业研究强度的外生异质性,描述企业的进入和规模分布,并在一般均衡中解决整体创新问题。
经济体由不同商品构成,其度量记为1,消费者对这些商品具有对称的Cobb-Douglas 偏好,使得对每种商品的支出相等。总支出被设定为1,被用作计价单位,时间被视为连续的,意味着每种商品都有一个单位的支出流。
3.1 单个企业的创新
3.1.1 创新技术
3.1.2 研发决策
3.2 企业的生命周期
单个企业的增长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其中规模为的企业可以:
• 保持当前规模不变
• 增长到(获得新产品)
• 缩小到(失去产品)
3.2.1 新企业
3.2.2 大型企业
3.2.3 企业年龄
3.2.4 企业规模的增长率
3.3 研发强度的异质性
3.4 产业行为
3.4.1 进入行为
3.4.2 规模分布
3.5 一般均衡中的总创新
3.5.1 总体设定
3.5.2 静态均衡
3.5.3 总创新与增长
04|关于模型的讨论
这里我们回到激发我们工作的问题:为什么研发在不同企业之间差异如此之大,这些研究投入的差异如何在创新产出的度量中体现出来?
4.1 研发差异
我们模型的一个核心预测是,研发与企业规模无关。虽然企业在某一时间点扩大研发面临递减回报,但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本来投入创新过程。当研发投资随企业规模扩大时,这两种效应恰好相互抵消,使得不同规模企业的研究的平均和边际生产率保持相同。由于模型产生了企业规模的显著异质性,它预测了企业间研发投资的大差异。由于模型产生了企业规模的显著持久性,它也预测了研发投资的持久性,符合典型事实6。
研发在企业间差异的第二个来源来自于研究强度的异质性(如典型事实4所要求)。我们假设企业在其创新中体现的创新步骤大小上存在外生的永久差异,研究成本随步骤大小增加。虽然较大的创新步骤更有利可图,但它们增加的成本恰好足以使所有企业以相同的速率选择创新。尽管如此,采取大步骤的企业比采取微小步骤的更具模仿性的企业更加研究密集。由于它们都以相同的速率创新,更具研发强度的企业并不会更快增长,因此平均而言并不比更具模仿性的企业更大。这最后的结果保持了企业规模和研发强度的独立性(典型事实3)。由于企业总是采取特定大小的创新步骤,我们捕捉到了研发强度差异的持久性(典型事实5)。
4.2 研发与专利
我们将专利等同于创新,可以使用企业层面的创新生产函数来解释专利与研发的关系。由于创新强度是一个常数,专利的平均值与企业研发成正比。
4.3 研发与生产力
4.4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分析一系列创新发挥主要作用的行业。有了这些行业的研发、专利、就业和收入的公司层面的面板数据,我们可以对模型进行更详细的量化评估。如果它能通过这样的评估,该模型可用于探索有关行业演变和技术变革之间相互作用的难题。第二,研究该模型对政策的影响。与许多前辈相比,在我们的模型中,现有从事研发的企业在推动总体技术变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特征对于评估实际研发补贴的影响至关重要,正如Mansfield(1986)所强调的那样,实际研发补贴往往是专门被设计来影响从事研发的企业的边际支出的。我们看到了在这里延伸分析的潜力,以解决有关促进创新的政策中的频繁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Klette, Tor Jakob, and Samuel Kortum. Innovating firms and aggregate innov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2, no. 5 (2004): 986-1018.
文稿:乔帅润 肖沁蕊
编辑:冯双婷
审校:何秋谷
2024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