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进:数字时代的国际贸易研究往何处去?
2025-04-10
【编者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
Trade Theories in the Digital Age
《中国与世界经济》2025年第2期
(China & World Economy)
我系王永进教授和王文斌博士两位学者合作撰写文章“Trade Theories in the Digital Age”,该文在对数字时代产品、要素、商业模式和市场结构特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消费者行为、生产技术、市场结构、数字软件、数字内容、数字硬件和大数据等方面阐述了数字技术革命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及其所蕴含的研究机遇。
学科的发展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得益于微观大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加,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和量化贸易模型应运而生,并吸引了大量学者加入该领域的研究。恰逢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崛起的伟大事件,基于中国视角、中国数据的国际贸易成了经济学领域的一道风景。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停顿、收缩与断裂风险的加剧让很多人对国际贸易失去了信心。而量化方法的日益完善也似乎意味着从事国际贸易研究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那么,国际贸易是否正在走向穷途末路?未来国际贸易领域还会再次繁荣吗?如果说现在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冬天,那么,春天的到来还需要多久呢?该文认为,要完整的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站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
在数字经济时代,地理距离会死亡吗?引力模型是否会从此失效?技术革命对生产函数的冲击能够重新挽救失败的要素禀赋理论吗?当市场结构走向寡头和垄断,贸易理论应该如何调整?为什么说边际成本降为零会改变贸易政策制定的基本逻辑?数字内容平台的兴起究竟意味着地理活动的集中还是分散?为什么说,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称为信息的载体,政策传递效果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大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是否会对经济全球化蒙上阴影?对于上述问题,该文尝试性地给出了一些分析思路。通过将消费者搜寻行为纳入贸易理论,我们发现,地理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不一定会减弱,反而会增强;市场结构走向垄断,意味着传统的弹性分析方法不再有效;边际成本下降为零并不意味着人类会进入共赢共享的完美世界。相反地,由于零成本产品只能以垄断模式运营,由此导致其收益更多地以“租金”的方式呈现,又会进一步引起对租金的争夺、寻租和租金的耗散;当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信息的载体,产品会以低于成本的方式来定价,基于硬件价格的从价贸易政策可能导致消费者价格的过度反应或反向传递;大数据的局部规模经济属性则导致短期各国对“数据租”的争夺,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数字经济革命正在进行和变化之中。该文所提供的答案并非是终结性的。该文的目的与其说是给出结论,倒不如说是吹响号角。为此,让我们拭目以待,相信数字技术革命与全球经济问题的纵横交织一定会对人类认识经济规律提供新的素材和研究契机。让我们以更加开阔的心胸和开放的视野,运用开放经济学这一理论利器,勇立数字经济时代的潮头。《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经济类综合性国际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权威期刊,中国知网评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23年科睿唯安发布的SSCI期刊影响因子为2.9,位于经济学Q1区。刊物立足于推动国际国内学术界开展对中国经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研究,长期坚持用学术理论、经验证据和国际语言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深入解读中国发展实践,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者来源包括IMF、世界银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顶级学术机构和智库,是国际学界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平台。
来源:《中国与世界经济》2025年第2期
编辑:吕宸慧
审校:彭支伟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