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2025第2期(总第242期)

2025-10-09


图片

云鹰读书会2025第2期(总第242期)

图片

2025年9月26日上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圆阶301教室“数字经贸科研训练”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23级本科生王沛暄、谷泓毅同学展示了Krugman (1979)的论文“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在此基础上学习了Thomas Chaney , Ralph Ossa(2013)的论文“Market size,  Division of labor,  and Firm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由国际经济贸易系李坤望老师跟进指导。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摘 要

Thomas Chaney 和 Ralph Ossa(2013)在 Krugman(1979,1980)“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明确的生产链设定,对 Krugman(1979)的模型进行了拓展。在这一框架中,一系列生产任务由多个专业化团队依次完成。研究表明,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促使企业内部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提升企业生产率。本文可视为对 Smith(1776)著名命题“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形式化刻画,同时揭示了市场规模差异可能限制国际技术转移的机制。


目录

一、引言

二、基础模型    

三、生产组织最优化

四、量化分析

五、研究结论


01引言

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中市场规模的扩大将推动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提升企业生产率。具体而言,我们在 Krugman(1979)开创性的“新贸易”模型基础上,打开生产函数的“黑箱”,引入一个明确的生产链设定——在该链条中,一系列任务由多个专业化生产团队依次完成。市场规模的扩大促使这些团队之间的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其背后体现了企业在组建团队的固定成本与团队专业化程度相关的边际成本之间的权衡机制,企业会根据市场规模大小作出不同决策。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本文可视为对 Smith(1776)著名命题的形式化刻画,即“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通过将斯密所描述的“制针厂”嵌入垄断竞争框架,本文克服了 Stigler(1951)所指出的两难:要么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行业趋于垄断;要么行业竞争性强,而该命题便失去意义。市场规模的扩大既会导致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加深,也会引致新企业的进入。

虽然本文的理论未明确界定市场规模扩大的具体来源,但根据对 Krugman(1979)模型的常规解读,贸易自由化是一个自然的例证。近年来,诸多实证研究(如 Pavcnik, 2002;Trefler, 2004)聚焦于贸易自由化对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其能显著提升行业生产率,其机制要么表现为企业平均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生产率效应”),要么表现为市场份额从低生产率企业向高生产率企业的再配置(“再配置效应”)。本文虽无法解释再配置效应,但可视为“企业生产率效应”的微观基础。

在这一意义上,本文为探讨企业生产率效应来源的研究文献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既有研究主要强调固定成本(Krugman, 1979)、出口学习效应(Clerides et al., 1998)、竞争引致的创新(Aghion et al., 2005),或多产品企业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横向聚焦(Eckel and Neary, 2010;Bernard et al., 2011)。仅有 McLaren(2000)也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引致的纵向生产重组及其生产率提升效应,但在其模型中,生产率提升的来源以及贸易自由化与生产纵向重组之间的关联均与本文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本文模型还揭示出另一重要含义:在较大市场中发展起来的看似更优越的技术——其特征是团队固定成本更低、分工更细——未必适用于较小市场。因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即便能够免费获得发达国家技术,也可能缺乏采用这些技术的激励。这一发现为“技术本地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以往研究通常将其归因于技术中存在隐性知识(Keller, 2004),而本文进一步呼应了 Stigler(1951)的观点,即美国的生产方式往往过于专业化,难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合适参照。

02基础模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生产组织最优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4一般均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5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6技术转移

图片
图片
图片

07|研究结论

“分工的产生源于交换能力,而分工的程度则始终受交换能力大小,或者说市场范围的限制。” 本文通过将亚当・斯密(1776,第 16 页)制针厂中描述的生产链条嵌入克鲁格曼(1979)具有开创性的 “新贸易” 模型框架,为斯密的这一著名定理提供了理论支撑。简而言之,本文首先证明劳动分工受企业产出规模限制,进而表明企业产出规模随市场范围扩大而增加。本文还发现,在这一框架下,市场规模较大国家开发的看似更优越的技术,可能并不适用于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从而制约了国际技术转移的可能性。

下期预告:

时间:2025年10月10日上午8:55-11:40

地点: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经济学院圆阶301教室

论文:Helpman E, Melitz M J, Yeaple S R.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1): 300-316.

文稿:王沛暄、谷泓毅

编辑:张启胜

审校:张洁 

2025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