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2025年第3期(总243期)

2025-10-24
图片

云鹰读书会2025年第3期(总243期)

图片

2025年10月10日晚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圆阶305教室“国际经济与贸易科研训练”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首先由2023级本科生韦瑾园、钱海心和张家萁同学展示了Melitz (2003)的论文“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Econometrica,在此基础上学习了Bagwell&Lee(2018)的论文“Trade Policy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Quasi-linear CES Preferences”, Working Paper,由国际经济贸易系冯笑老师跟进指导。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摘要

Bagwell&Lee(2018)在对称的两国两部门模型中探究了单边贸易政策、有效贸易政策和纳什贸易政策的福利效应:其中一部门为异质性厂商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生产差异化商品,另一部门则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生产同质型商品;消费者偏好为拟线性 CES 效用函数。研究发现:第一,在全球自由贸易的初始条件下,一国单方面实行小幅进口关税、按照一定比例同时提高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小幅出口补贴都会增加本国福利并同时降低贸易伙伴国福利。第二,厂商的进入总会带来正外部性,这意味着市场中的企业数量是不足的。第三,有效贸易政策为零关税政策;纳什有效的贸易政策下的贸易壁垒低于零关税水平下的贸易壁垒,也就是说两国同时进行出口补贴在一些效用函数下是有效的。第四,本文的模型不能从效率角度否定出口补贴的政策,因而无法为禁止出口补贴提供效率上的论证支撑。


目录

一、引言

二、模型

三、驱动因素

四、单边贸易政策

五、有效贸易政策与纳什贸易政策

六、结论


1. 引言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析因垄断竞争模型(尤其是融入企业异质性的框架)的发展而得到极大推动。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市场与同质产品的研究假设,难以反映现实里普遍存在的差异化产品以及企业间显著的生产率差异。近年来,以 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企业垄断竞争模型成为研究核心,该模型揭示了贸易成本如何通过 “选择效应”(即只有高生产率企业才能参与国际贸易,低生产率企业被淘汰)影响资源配置和国家福利。

然而现有大部分研究主要聚焦于进口关税,对出口补贴的分析相对薄弱;且常依赖特殊的效用函数(如纯 CES 偏好,未纳入线性项的外部商品)或市场结构假设,这限制了结论的普遍性。此外,关于贸易政策的 “效率依据”—— 即什么样的政策能最大化全球联合福利,或者为何像出口补贴这类政策常被国际规则禁止 —— 的探讨,在 “异质企业+拟线性偏好” 的分析框架下仍不够深入。

本文旨在填补这些缺口,构建了一个对称的两国两部门模型:其中一个部门是异质企业在垄断竞争下生产差异化产品;另一个部门是完全竞争的,生产可自由交易的同质 “外部商品”。消费者偏好采用拟线性 CES 形式:差异化产品依据 CES 函数加总(体现品种间的替代弹性),而外部商品以线性方式进入效用函数(捕捉收入效应与基础消费需求)。基于此框架,我们分析各国如何选择 “从价进口关税/补贴” 与 “从价出口关税/补贴”,以最大化本国国民福利;并刻画三类关键贸易政策:单边政策干预(提升本国福利却损害贸易伙伴)、有效贸易政策(最大化两国联合福利)以及纳什均衡贸易政策(各国在对方政策给定下的最优选择)。

本文的核心贡献体现在:第一,揭示了“从全球自由贸易状态出发,单边引入小额出口补贴”的福利效应——这类政策会提升实施国的福利,同时提高两国联合福利(尽管贸易伙伴会受损)。这一发现挑战了禁止出口补贴需基于效率理由的传统观点,为出口补贴的福利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第二,系统整合了 “企业选择效应”、“梅茨勒悖论(关税对国内价格的反常影响)”、“进入外部性(企业进入对产品多样性与福利的溢出效应)”等机制,清晰阐释了不同贸易政策如何通过这些渠道影响资源配置与福利,从而弥补了现有研究对多机制协同作用分析的不足。


2. 模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3. 驱动因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4. 单边贸易政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 有效贸易政策与纳什贸易政策

图片


6. 结论

本文以对称两国两部门模型(差异化产品部门为垄断竞争异质企业,同质外部品部门自由竞争且自由交易)与拟线性 CES 效用函数为基础,得出核心结论:模型存在选择效应(贸易壁垒影响企业生产率临界值)、梅茨勒悖论(贸易壁垒反向影响价格指数)与进入外部性效应(差异化部门恒存在进入不足)三大驱动因素;以全球自由贸易为初始状态,单边小额进口关税、出口补贴及两类关税组合均为 “以邻为壑” 政策,能提升干预国福利却损害贸易伙伴,且有效贸易政策需最大化两国联合福利,全球自由贸易因贸易壁垒过高并非有效状态,对称贸易补贴更优,而对称纳什均衡贸易政策同样无效率(贸易壁垒高于有效水平),两国对称降低关税可实现互利。此外,与 Melitz-Ottaviano(MO)模型相比,CES 模型中差异化部门 “进入不足” 恒成立,导致从全球自由贸易出发小额出口补贴总能提升联合福利,使 WTO 禁止出口补贴缺乏效率依据。在本文的基础上,可将分析方向进一步向多个国家拓展,并研究在具有内生企业选择的模型背景下双边自由化的贸易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 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1695-1725.

[2] Bagwell K, Lee S H. Trade Policy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Quasi-linear CES Preferences, 2018, Working Paper.



下期预告


时间:2025年10月17日下午18:30-21:05

地点: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经济学院圆阶305教室

论文:

[1] Melitz M J, Ottaviano G I P.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8, 75(1): 295-316.

[2] Bagwell K, Lee S H. Trade Policy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with Firm Selec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20:103379.


敬请期待!

文稿:钱海心、张家萁、韦瑾园

编辑:孔琳

审校:冯笑

2025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