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鹰读书会2025第4期(总第244期)
2025-10-262025年10月10日上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云鹰读书会在圆阶301教室“数字经贸科研训练”课堂上顺利进行。本次读书会由2023级本科生曾恋茹、张彦洁同学展示了Helpman, Melitz, and Yeaple (2017)的论文“Export Versus FDl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由国际经济贸易系李坤望老师跟进指导。
特别鸣谢
本次云鹰读书会由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
系友苏武康博士赞助支持
摘 要
本文在Melitz(2003)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和FDI进入模式,构建了一个多国多部门模型,研究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中进行出口与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FDI) 的选择。模型揭示了一个清晰的生产率排序: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仅服务国内市场;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开始出口;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则选择进行FDI,丰富了“邻近-集中”均衡的理论内涵。研究进一步证明,在企业生产率或规模分散程度更高的行业中,FDI销售额相对于出口额的比率会更高。在实证研究上,文章利用1994年美国对38个国家52个制造业部门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多种度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有力地支持了理论预测。文章揭示了企业异质性与传统的“邻近-集中”权衡同样重要,是理解国际贸易和投资结构的关键因素。
目录
一、引言
二、模型设定
三、市场进入决策
四、国家对称性下的出口 VS FDI
五、可检验的推论
六、实证分析
七、研究结论
01|引言
在过去的二十年内,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增速显著,甚至超过了制成品贸易扩张速度。这一趋势促使贸易理论研究者们尝试将此新模式纳入新贸易理论的框架。同时,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企业可以通过将产品出口至外国市场或通过在外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与销售等多种渠道服务海外客户。
从理论层面审视,传统新贸易理论以产业内企业同质性为核心假设,难以解释同一行业内企业为何会分化出出口、对外直接投资(FDI)、仅服务国内市场的差异化策略选择。Melitz(2003)敏锐捕捉到企业异质性这一关键微观特征,开创性地将其嵌入贸易模型,揭示了行业内企业依据生产率水平决定出口、仅服务国内市场或退出市场的行为逻辑。但该研究聚焦的二元决策框架,并未涵盖FDI这一重要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此同时,传统邻近-集中权衡理论因未纳入企业生产率差异性,同样难以阐释行业内企业的策略分化现象,存在明显的理论局限性。
本文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开展拓展性创新。文章的核心创新点在于,首次将企业异质性与“邻近-集中”权衡结合,突破了传统理论对“成本-规模”的单一关注。此研究还创新性地将水平FDI纳入分析框架,构建了多国多部门理论模型,从而在同一框架内统筹分析了企业在国内销售、出口与FDI之间的决策,系统揭示“企业异质性”对出口与 FDI 的结构比例的影响,凸显了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差异在解释国际贸易与投资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应用范畴。
更全面地,为验证理论假说的有效性,本文使用了涵盖美国52个制造业部门和38个国家的出口及海外子公司销售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利用不同数据源构建了多个企业异质性的度量指标验证了模型预测,并证明结论对于所有这些指标均是稳健的。
本文详细阐明了行业内企业的异质性是解释国际贸易与投资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与传统“邻近-集中”权衡理论所强调的变量相当。
02|基础模型



03|市场进入决策








04|国家对称性下的出口 VS FDI




05|可检验的推论

06|实证分析



07|研究结论
l 模型与企业分层结论:
构建含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贸易模型,企业按生产率分层:低生产率者退出或仅服务国内,高生产率者选FDI、次高者选出口。
l 理论拓展:
模型融合“邻近-集中权衡”,新增“行业内企业异质性”作为影响出口或FDI选择的维度。
l 实证验证:
企业规模离散度与“FDI替代出口”显著相关,影响程度与贸易摩擦相当。
l 核心发现:
行业内企业异质性是影响贸易与投资结构的重要新因素。
下期预告:
时间:2025年10月17日上午8:55-11:40
地点: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经济学院圆阶301教室
论文:Eaton, J., & Kortum, S.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trica [J],2002, 70(5), 1741-1779.
文稿:曾恋茹 张彦洁
编辑:张启胜
审校:张洁
2025年10月26日
